武汉大学2025年秋季进修心得 艺术设计学院李舵
非常荣幸通过艺术设计学院的推荐和长春光华学院的综合审核,有幸参加2025年秋季赴武汉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怀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学术的敬畏,踏入了武汉大学这座充满人文底蕴与学术活力的校园,开启了为期一学期的进修之旅。此次交流学习,有幸在城市设计学院武静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多门专业课程,不仅填补了知识体系中的诸多空白,更在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上获得了质的提升,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成为我学术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课程教学进修方面,本科阶段的“中外园林史”“建筑设计”“中外设计史”三门课程搭建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框架。“中外园林史”课程中,主讲教师以时间为脉络,串联起中外园林从起源到发展的漫长历程,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到西方园林的规整对称与浪漫主义风格,每一种园林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背景都被细致解读。通过对经典园林案例的深入剖析,不仅增强对不同园林的造园手法的记忆,更了解了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园林艺术的演变,理解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空间与精神寄托的双重价值。


“建筑设计”课程则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以实际项目为导向,从场地分析、方案构思到图纸绘制,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深刻体会到“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兼顾建筑的美学价值与人文关怀。


“中外设计史”课程由外教Penny Lewis讲授,以多元化的角度领略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设计风格的独特魅力。从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设计,到现代主义设计的简约实用,再到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多元创新,每一次设计思潮的变革都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紧密相连。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设计视野,更教会他们从历史中汲取灵感,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研究生阶段的“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聚焦于景观规划的核心理论与实际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景观规划项目的案例分析,深入讲解景观规划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参与真实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从前期的场地调研、公众意见征集,到后期的规划方案设计、效果图绘制,每一个步骤都让学生对景观规划的实际操作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项目执行能力。
“数智景观与生态规划”课程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景观生态规划相结合。课程中,老师介绍GIS、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在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软件,解了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景观资源调查、生态敏感性分析、规划方案模拟等工作。
在整个进修过程中,武教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专业的指导,还经常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研究经验。武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学生的关爱,都深深感染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决心。


此外,武汉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丰富的学术资源也为此次的进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校经常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动态。这些学术活动,不仅聆听了众多学术大咖的精彩演讲,还与来自不同院校的老师、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拓宽学术视野,也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先进的科研设备以及便捷的数据库资源,能够随时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料,开展深入的学术和教学研究。武大校园不仅是一个富有知识和文化的校园,也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经常将每个学部的食堂和校内商圈成为学部的“CBD”。校园内的流浪动物被善待,被称为“野生猫咖”。
回顾这一段的进修生活,收获满满。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了专业素养;通过实践锻炼,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武静教授的指导与学校学术氛围的熏陶下,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进步,更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将把此次进修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为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会铭记在武汉大学的这段美好时光,珍惜与武静教授及各位同事共同进修的情谊,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