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华人到新珞珈人——商学院 梁琳

图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图3:2025年9月17日继续教育学院开班仪式会场学习
一、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
(一)风格多元的课堂

图4:专业课课堂教学
(二)无私严谨的导师
感触最多的是导师卫武教授,他的身上散发着浓厚的开放自由的学术思想和严谨无私的治学理念。初次与导师见面,了解科研方向、前期科研成果后,卫教授快速制定了“课堂观摩—团队风暴—实操提高”的访学思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卫教授安排观摩课程、分享科研学习资料、加入他的硕博学生团队(已经参加团组讨论学习2次)等内容。团队组会上,每一句评点都切中难点重点拨云见日,他对每一位学生的研究进度、重点、难点都了然于胸。在和导师接触中发现,在学术探讨上可以天马行空,学术细节上追求极致,时间计划上则精确到分钟。
(三)学术报告的滋养

图5:杜莉教授作《课程思政的道与术》报告

图7:李建中教授作《AI时代的课堂美学》报告

图9: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访问学者见面会

图11:访问学者见面会上和芦闻欣页老师交流访学感受
二、家国天下的情怀担当
初到武大的那天清晨,和同为新珞珈人的同事徜徉在樱花大道旁的青砖黛瓦间。一位身着素色晨练服的老人缓步走来,他似乎看出我们是新珞珈人,主动询问:“你们知道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吗?”老人从老图书馆建筑本身讲起,延伸至与之相关的历史。讲那些曾在此投身学术报国的先辈,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使命的学者,以及他们与建筑共生的珍贵往事。老人还结合自身经历,说起武大信息学科的发展脉络,谈到科技工作者为国攻关的责任,话语间满满的赤诚。
这场意外的邂逅,对武大的认知跳出了校园风光本身,触摸到了建筑与历史的关联,更真切感触到这所大学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核,那便是融于血脉的家国担当。
话外弦音:老人是90岁高龄信息学部的退休教授。
和前辈相遇的这一幕,会一直记在心里,遗憾的是没留下老教授的照片。当想给老教授拍照时,老教授笑着摆手说:“老了,不拍啦”,便转身继续晨练去了。望着远去的背影,老教授腰身不再挺拔,但是步履依然沉稳,眼眶里不自觉地有些发热。
短短的交流,老教授的谈吐全是岁月打磨出的武大精神。为了表达敬意,用AI生成了一张名为“光华人与珞珈前辈对话”的图片。
盼着能在校园里再和老教授相遇,不仅要留下影像,最好是坐下来喝杯茶,聆听珞珈的历史和那藏在时光里的情怀。

三、武大百年标杆与光华廿五载承继
(一)珞珈铸魂,武大百年人文的精神丰碑。
“珞珈”二字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武大精神的具象化符号。这座山麓间,曾矗立着闻一多先生诗人的赤诚与学者的坚守、辜鸿铭先生中西贯通的文化傲骨、李四光先生地质报国的科学担当。三位大师的治学风骨,是融入武大“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校训的鲜活注脚。百年间,武大以“求是”精神构建起覆盖文、理、工、医的厚重学科体系,以“拓新” 姿态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更以“弘毅”气度培育出无数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栋梁,其校园文化中“樱花季的人文对话”“梅园的学术争鸣”,早已成为中国高校人文建设的标杆范本。
(二)光华逐光,廿五载漂亮的“成人礼”。

图13:长春光华学院
武汉大学百年间积淀,已是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从底蕴深厚的学科体系,到名家荟萃的师资队伍,再到浸润人心的校园文化,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长春光华学院25载成长,恰似蓬勃生长的新苗。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离不开对标的清醒。25载基础上接续成长,必将开启属于每一位光华人的百年光华之旅。
武汉大学——长春光华,两校虽在时光维度上相隔甚远,怀揣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却贴的那么近。

图15: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分馆门前